您好,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欢迎您!
资源建设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2009校级精品课程申报表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2-25】 【点击量:2032】

 

课程名称                          

所属专业大类名称  农、林、牧、副、渔 

所属专业类名称       园艺技术专业    

课程负责人                      

申报日期          2009年8月2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八年三月


 

 

填 写 要 求

 

一、    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其他说明”栏中注明。

四、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

五、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其他说明”栏中注明。


1.  课程负责人情况

1-1

基本

信息

李慧

性别

出生年月

1971.08

最终

学历

本科

专业技

术职务

副教授

13852360603

 

硕士

职业资

格证书

园艺技师

 

系部

植物工程系

E-mail

Lihui710623@163.com

 

工作简历(含在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和当时从事工作的专业领域及所负责任)

1994.08-2000.07  淮阴农业学校助理讲师

2000.08-2006.07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讲师

2006.08-2007.07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高级讲师、园艺技师

2007.08-至今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副教授、系副主任

1999.07-至今     负责校内植物组培中心生产工作

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承担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2-1 近五年来承担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1.植物学

专业基础课

4

园艺类和农艺类专科生6届,学生442人

2.植物生理

专业基础课

4

园艺类和农艺类专科生6届,学生396人

3.植物生产环境

专业基础课

6

3届园艺类中专及高职生,学生254人

4.植物基础

专业基础课

6

1届园艺类高职生185人

1-2-2 近五年来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植物形态解剖学实验  累计360学时

2、植物分类学实习  累计40天

3、学生毕业专题  累计3届21人

4、植物组织培养 

1-2-3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主持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农业类高职教学模式创新研究》(B/2008/05/038)2008—2009年

2、参与江苏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研究》(D/2008/01/0192008—2009年

1-2-4 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1、《农田杂草识别教学方法初探》《生物学杂志》2004年第8期
2、《招生并轨后关于农业中专教育改革的思考》《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3、《高职教材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改革》《中国农业教育》2007年第1期

1-2-2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淮安市“‘十百千’”人才培养计划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2、2002年度  楚州区 “五.一”建功奖章
3、2003年度  骨干教师
4、2004年度  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
5、2007年度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教师
6、2008年度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带头人
7、2008年度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8、2009年度  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

1-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技术开发或技术服务(培训)项目及效果(含项目/培训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相关专业技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表彰/奖励或获得的专利(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1-3-1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相关专业技术论文

题目

发表刊物

本人承担部分及字数(注明排名)

获奖情况(注明奖励部

门、获奖级别及排名)

1、《红叶石楠茎尖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

2、《矮化石楠试管苗移栽基质的筛选试验》

3、《革叶蕨的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

4、《颠茄的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

5、《新铁炮百合雌蕊离体培养研究》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安徽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科学》

《北方园艺》

《江苏农业科学》

独立承担,3200

 

第一作者,3000

 

第一作者,3000

第一作者,3300

第一作者,3500

2004年第3期

 

2005年第2期

 

2006年第1期

2007年第12期

2008年第10期

 

1-3-2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主持淮安市立项课题《革叶蕨的引进、栽培和推广》(SN0521)

2、主持淮安市立项课题《颠茄的繁殖和栽培技术研究》(SN0623)

3、参与省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彩叶苗木产业化开发》

4、主持淮安市立项课题《观赏园艺新品种火焰南天竹的繁殖和栽培技术研究》(SN0859)

1-3-3 获得的学术表彰/奖励

1、第四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论文评审二等奖

2、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8年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

3、第三届江苏职业教育创意论坛论文二等奖

4、江苏省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

5、第三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2.主讲教师情况(1)

2-1

基本

信息

左文中

性别

出生年月

1968.12

最终学历

本科

专业技

术职务

高级讲师

13401809866

硕士

职业资

格证书

种子质量检验员

 

工作简历(含在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和当时从事工作的专业领域及所负责任)

1995.08-至今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教师

2002.02-2009.08    草坪园艺开发中心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1.植物遗传育种学

专业课

4

园艺类和农艺类专科生6届,学生

数约450人

2.生物统计学

专业基础课

4

园艺类和农艺类专科生6届,学生

数约450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草坪实习  累计172学时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主持淮安市立项课题《火龙果的引进、栽培和推广应用》2008-2009

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

时间

《江苏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以淮安市为例》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第一

2008.12

《淮安市玉米生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现代农业科技

第一

2008.12

《水稻优质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的微观机制与对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现代农业科技

第一

2008.11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主讲教师情况(2

2-1

基本

信息

袁桂英

性别

出生年月

1972.11

最终学历

本科

专业技

术职务

讲师

13626181962

硕士

职业资

格证书

教师

 

工作简历(含在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和当时从事工作的专业领域及所负责任)

1992.09—1996.07  东北农业大学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学习

1996.08—至今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植物工程系教师

2006.06—2009.09  南京农业大学d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土壤肥料

专业基础课

4

6

700

植物生产环境

专业基础课

4

2

280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学生总人数

土壤肥料

700

植物生产环境

280

毕业设计

30

 

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关于职业教育“宽进”引发的几点思考  教育导刊  第一作者  20028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参与淮安市立项课题《大棚西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研究》(SN0639

2、主持淮安市立项课题《水培蔬菜简易栽培技术探究》(SN0640

3、主持淮安市立项课题《简易化水培技术的研究》(SN0855

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

时间

吊蔓西瓜栽培技术

上海蔬菜

第一

2006.03

设施栽培土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安徽农学通报

第一

2005.03

WTO与淮安农业

农村经济

第一

2003.02

简易水培蔬菜栽培技术

上海蔬菜

第一

2007.05

简易水培蔬菜栽培技术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第一

2007.12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2007年度  市“十百千”人才培养计划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主讲教师情况(3

2-1

基本

信息

史忠良

性别

出生年月

1976.09

最终学历

本科

专业技

术职务

讲师

15052468571

学士

职业资

格证书

高级园艺工

 

工作简历(含在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和当时从事工作的专业领域及所负责任)

1993.09—1997.07  扬州大学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学习

1997.08—至今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植物工程系教师

2006.06—2009.09  扬州大学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土壤肥料

专业基础课

4

5

600

微生物

专业基础课

4

4

480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土壤肥料 实习实训20

2、微生物  实习实训24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2007年度  市“十百千”人才培养计划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主讲教师情况(4)

2-1

基本

信息

张左悦

性别

出生年月

1984.12

最终学历

本科

专业技

术职务

助理讲师

13952318756

学士学位

职业资

格证书

高校教师资格证

0517-85981491

工作简历(含在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和当时从事工作的专业领域及所负责任)

2007.08-至今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教师

2007.08-至今    校植物组培中心生产工作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1.植物与植物生理

专业基础课

4

园艺类和农艺类专科生2届,学生

300人

2.植物生产环境

专业基础课

6

2届园艺类中专及高职生,学生

254人

 

近五年来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植物形态解剖学实验  累计72学时

2、植物分类学实习  累计8天

3、植物组织培养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主讲教师情况(5

 

 

周士杰

性别

出生年月

1984.05

最终学历

本科

专业技

术职务

助理讲师

13915114751

学士

职业资

格证书

 

 

工作简历(含在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和当时从事工作的专业领域及所负责任)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2006.08-至今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教师

2008.08-至今    植物工程系实验室管理工作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1.农业微生物

专业基础课

4

园艺类中专生2届,学生

120人

2.食用菌生产

专业课

4

园艺类中专生1界,学生

60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微生物学实习  累计72学时

2、食用菌生产实习  累计36学时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3. 教学队伍情况

3-1

人员

构成

(含外

聘教师)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专业技

术职务

职业资

格证书

 

专业

领域

课程教学中承担的

任务

兼职教师在行业企业中所任职务

1

 

1971.08

副教授

园艺技师

生物

主持教学

与教学研究

 

2

左文中

1968.12

高级讲师

种子检验员

遗传育种

 

 

3

袁桂英

1972.11

讲师

食用菌工

土壤

 

 

4

史忠良

 

讲师

 

 

 

 

5

张左悦

1984.12

助理讲师

 

生物

 

 

6

周士杰

1984.05

助理讲师

 

生物

 

 

3-2

教学队

伍整体

结构

“双师”结构,专兼教师比例,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及职业资格结构:

¿教学队伍的“双师”结构,专兼教师比例、职称及职业资格结构

植物学教学队伍现有教师总人数6人,其中“双师型”教师4人,占总数的67%;“双师型”教师中,园艺技师1人,高级工2人;兼职教师2人,占总数的40%。

¿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

硕士学位(历)4人,占67%;本科学历100%。

¿教学队伍的职称比例

现有副教授1人,高级讲师 1人,讲师2人,助理讲师2人。高、中、初级职称各占33%。

¿教学队伍的年龄比例

专业技术职务

人数合计

35岁以下

36至40岁

40至50岁

副教 

1

 

1

 

高级讲师

1

 

 

1

讲师

2

 

2

 

助理讲师

2

2

 

 

¿教学队伍的学缘结构

教师队伍中,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生1人,在读1人;扬州大学硕士生1人,在

1人;南京林业大学本科毕业生1人,中国矿业大学毕业生1人。涉农专业占83%,其余占 17%。

¿师资配置情况

植物学作为园艺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分为植物形态解剖学(专业基础必修课)和植物分类学(选修)两部分进行理论和实验课的讲授,近5年来该课程的平均修读学生数(人/年)为150人左右,现有在编教师6人,师生比约为1:25。

3-3

教学改

革与教

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主持或参与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培训)项目、完成情况及成果、效益

3-3-1 近五年来的教学改革情况

1、内扶外引 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与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密切相关。近五年来,我们把教师队伍的建设列为课程建设的核心,要求教师按照高等职业学校课程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以传授知识技能为基础,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以促进科技创新为目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全身心投入教学与教学改革工作。

建设初期,原有教师3名,其中高级讲师1名(现已退休),讲师1名,助讲1名,其学历为大学普通班1人,本科2人。建设以来,我们“内扶和外引”,不断改善教师结构,培养硕士2人,在职攻读2人,晋升副教授1人。主讲教师将全部硕士化,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一支年富力强的教师群体,除了承担必修专业的植物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外,还承担了其他必修课或选修课(11门课程)的教学。

植物学课程负责人李慧,从事植物学教学15年,植物学基础扎实,教学认真、严谨、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和后继课程教师及有关兄弟院校同行们的一致好评。曾多次获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主讲的课程有 “植物学”、 “植物生理学”、“农田杂草识别”、 “植物生产环境”等多门课程。主持植物学课程改革与建设,2008年补聘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带头人,2009年获全国农业类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先后2次在 “江苏省种植类专业新课程培训”中介绍植物学教学与改革的经验,受到了与会同行们的广泛好评,参编出版《植物与植物生理》等3部教材,主编其他教材2部。现主持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项目、省“十一五”规划项目、市科技项目等7项,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

强化新教师导师制、集体备课制、听课制、学生评教制,确保授课质量。对新上岗教师我们配备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实行新老结队“传、帮、带”,指导年青教师备课、上课、课外辅导等,帮助顺利通过教学关;教研组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定期研讨教学中的有关重点、难点。结合督导制,不定时地开展相互听课、相互评教和师生互评活动,帮助教师发现并及时解决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全体植物学主讲教师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年轻教师走向讲台前均受到相关能力的培训,如岗前培训、教案撰写和备课(理论课、实验实习课)指导、教案检查、试讲及相互听课与研讨。全部教案书写规范、教学方法得当、重点难点明确、教学环节、教学节奏把握得当、课堂板书表达、基本技能指导到位,加之虚心学习老教师的丰富教学经验和教师间经常性教学研讨、切磋,使得植物学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明显提高,逐步成为青年骨干教师。

在教学之余,全体教师都能全身心投入植物学的教研教改活动中去,多数教师都有自己独立主持的校级以上的课题。教师潜心科学研究,使自身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大大地提高。

2、改革课程体系 适应人才培养要求

针对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植物学课时少等特点要求,将原有总学时为120学时的“植物与植物生理学”课程(内容涵盖植物形态解剖、植物生殖发育、植物系统与进化、植物分类、植物生理等)调整为必修课“植物学基础”(内容包含植物的形态解剖和植物的生长与发育),40学时,计2.5个学分,另安排实训教学三天,并建立相应的课程标准和考核体系。

经改革和建设,植物学教学已形成和实施了“三个课堂”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全面梳理植物学知识,完善、充实、提高理论课、实验课教学(第一课堂),构建了“验证性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和探索性实验教学”3个植物学教学平台。植物学实验更加注重基本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加大第二课堂(户外实习、现场教学)内容、形式、考核目标等的细化、优化和基地的建设。编写了《植物学习题集与题解》、《植物学试题库》、《校园植物名录》,在充分发挥校园植物多样性优势的基础上,建成了“钵池山公园”“楚秀园”及“盱眙铁山寺”等野外教学和实习基地,极大地促进了植物学课程的建设。

强化了第三课堂——科技探究小组活动的建设。在我们的精心设计和引导下,学生自由选择植物学方面的不同专题,如“农田植物多样性现状与成因分析”、“草坪植物中入侵植物的分布与危害探讨”、 “钵池山公园植物的多样性与观赏性的认识”等,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图书馆或直接上网查阅文献、田间或现场条查、收集整理资料,撰写课程论文,并组织交流讨论;要求同学在课前培养、采集、观察和分析与教学相关的材料,鼓励和吸纳对植物学兴趣较浓的同学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为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后续课程和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立足六个有利 制定课程标准

以植物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为基础,结合各相关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与教学计划,我们本着六个有利(即有利于体现植物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层次性,有利于实现植物学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多样性和精要性,有利于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多元性和先进性,有利于植物科学观察研究基本技能训练的规范性和可行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有利于不同专业、不同志趣、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的全面教育和培养),对原《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多次(自20032009年)修订和完善,并于2008年底形成了课改模式下的课程标准。该标准保留了原有大纲的精华,全面、系统、有层次地反映了植物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体系,理顺了与后续课程的关系,避免了课程间的重复,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实现了“四增四减”。更加突出了对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更适合农学类、园艺类各专业特点和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植物学教学的规范性、先进性和高素质、强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4、加强教材建设 完善教材体系

《植物学》是园艺技术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实践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学科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两大块。作为学科课程的专业基础课,如《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农业气象》等课程整合为一门《植物生产环境》,而《植物学》作为一门学科课程,单独开设。各校原来使用的有关植物学、植物生理学部分选用的是《植物与植物生理》教材,而现有的《植物学》教材一般都是高等学校教材,理论内容偏深、实践内容偏少,显然不适合职业学校尤其是高职学生使用;且教材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内容陈旧、专业涵盖面窄、与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结合性较差,因此,我们有针对性地组编了《植物学》校本教材。同时自编使用了《植物学题集与题解》、《校园植物名录》、《常见杂草的识别与防除》等教学辅助资料。从而形成了本课程较为完整的、符合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教材体系。

此外,研制了植物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并已应用于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调整课程结构 优化教学内容 实现“四增四减”

为了适应植物学课程学时的减少,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和不同专业对植物学课程内容教学的要求,我们将植物学课程的知识结构调整为“基础知识”、“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和“植物的系统与分类”三大模块。同时,对植物学教学内容实现了“四增、四减”。

“基础知识”模块,主要讲述植物的细胞、组织和研究植物细胞应具备的方法与技术。“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模块,主要讲述被子植物的根、茎、叶和花、果实及种子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及其与环境间的统一性关系。“植物的系统与分类”模块主要讲述植物的基本类群特征、各类群间的进化关系、被子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与重要科属及其代表植物的特征描述。

“四增”一是增加本课程科学研究的最新成就和动态。是增加植物学发展简史及其重要的人物简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爱科学的热情。是增加应用性知识,增加形象、直观的实物和结构的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四是增加实验原理和相关仪器设备使用技术等内容的讲述。

“四减”指的是:减去那些本已在中学学过的内容;减去与后续课程重复的内容;减去与本地生产、经济、环境关系不密切的内容或列为课外阅读内容;减去简单、易懂、直观性强的内容或直接指明让同学们自学。解决了“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保证和提高了植物学教学质量。教师可以有目的的精讲、细讲关键性问题、重点难点问题,留出较多的时间去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创新能力。

6、规范化多媒体教学 分层次培养学生

通过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我们编制使用了“植物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并不断更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现代教育,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精选优化教学内容,采取启发式、交流式,营造生动活泼富有效果的教学氛围;教师精心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热情辅导答疑;规范教研活动,定期组织听课和教研活动,对年青教师实行导师制;针对校督导、系教学常规检查和学生评教的反馈意见,提出改进措施,期末总结本学期教学及考试情况,并对下次开课提出建议或改进方案。

实行“课堂教学、野外现场教学和实习以及课外科技兴趣小组”三个课堂并举,全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将植物学实验的全部内容按章节梳理、分解成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三个层次,并规定验证性实验为必做实验内容,综合性实验为专业必选性实验内容,探索性实验为自选性实验内容。在综合性和探索性实验教学中,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示范或药物器具上的保证,学生亲手培养材料、取材、解剖观察,将观察结果记录或描述出来,并在同学间或师生间进行相互讨论、交流,使教学生动活泼、灵活、具体,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或在研究或探索中增长知识,不仅训练了相关研究的基本技能,学得踏实,记得牢靠,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知识来源于实验实践,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体植物学课程组的教师均成为学生的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教师。

7、建立现代化的实验教学保障系统 强化实验和实践性教学

3年内,植物学教学实验室的装备和实验仪器的添置共投入50多万元,仪器设备更新率达60%以上,现有1套生物显微镜、 Leica显微镜(40台套)、体视显微镜(40台套)、超净工作台5台套、植物恒温光照培养箱2台套等新型仪器设备,新建了组培楼和装修一新的实验室、实验台桌及多媒体教室等。新的仪器设备的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教学的硬件设施,实验课程开出率100%。教师或学生把需讲解或交流的植物组织结构及解剖材料通过电脑在电视上显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避免了教师费力而抽象的描述。既节省了学时,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实现了师生互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受到普遍欢迎。学生反映这样的教学 “易懂、直观、形象、效果好,我们学习的热情也高”。

为了强化实验教学,我们编写使用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的辅助教材,如《植物学自学指导书》、《植物分类学实验指导书》及《植物形态解剖学实验指导》等。

为了有利于教学,全体教师还利用节假日,采集各种植物标本增添到教学材料中。或是带领学生深入农田、校园、公园,完成植物分类调查和植物标本的制作,或制作干花或工艺画、叶脉书签等,或是老师提供条件,多加指导,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采集、培养等,大大地提高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此外,教研组教师亲手绘制或制作了相当多的挂图、切片、幻灯片,既满足了不同的教学要求、有利于教学,又为学校节省了教学经费。更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思想,显著强化了技能的训练。

注重课外实践,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原来我们的植物分类学实习以校园为主,通过不断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现已在市区建立了钵池山公园、楚秀园、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等实习基地,为野外现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基本技能、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为了加强实验室的管理,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我们依据学校的有关规定,完备了一系列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如“实验室工作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损坏赔偿制度”、“实验安室全制度”、“危险药品管理办法”、“实验室卫生制度”、“实验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植物学实验室的管理实现制度化、正规化和标准化。多年来,植物学实验室管理已形成了良好的传统。每次新生上课,教师都要专门为学生讲解显微镜或体视镜的使用、保养知识;每次实验课结束后,任课教师都要和学生一起打扫卫生,整理实验室,检查仪器设备完好率、存放到位性,实验药品归位与废旧物品的规范化处理。

8、改革考试考核体系 促进学生知智能德的培养

为了全面地衡量学生对植物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了解情况,我们改变了“一考定结果”的做法,根据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课堂笔记、作业、实验仪器的操作与保养、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掌握、临时玻片与永久玻片制作、野外实习记录与资料整理、植物标本的野外采集与制作、科技小论文的写作、考试或考查等多个环节进行综合考核,来全面衡量一个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

在实验课内容的考核中,我们采用百分法和5分法,或与5分法相似的五级记分法,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记载学生成绩。或分别用ABCDE代表相应的五级,或用ABCD四级辅以相应的“+”“-”表示分数值的高或低,即A+AA-B+BB-C+CC-D+DD-等。并设定,A= 95分、A-=90分、B+=85分、B =80分、B- =75分、C+ =70分、C =65分、C- =60分、D=55分、D -=50分等,最后各类成绩加权,得出的成绩或等级较有为有效而客观。

9、教学相长 科研教学互促进

在植物学课程改革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出发,完善了植物学课程的各项教学文件和教学档案;在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及考核体系等方面所作的一系列改革和实践,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对植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得较为牢靠,对植物学发展动态、研究热点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事相关的课程论文的设计思路清晰;学生在后续的专业学习和毕业专题实习中,较多的人能用植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学生学习植物学的及格率平均由改革前的85%以下上升为98%以上,优秀率达30%以上。

学生们普遍认为:老师把一门枯燥、单调、概念化的植物学内容讲活了植物学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植物学教学使我们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更轻松、科研思路更清晰不仅学到了丰富的植物学知识,而且培养了我们的科学精神启发了我们的思维,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每周我们都盼着上植物学课……”。不少同学在毕业后,仍不时地谈及植物学教师生动的讲课令其记忆犹新植物学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对其工作和生活影响深刻……”

在植物学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全体教师积极投身于教研教改和科研活动之中。近3年来,先后承担或参与科研课题8项,研究领域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杂草学、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保护等。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6篇。

科研工作的开展,将最新学科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对植物学科前沿的了解和认识,教学科研并驾齐驱,相互促进。在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在植物学相关的领域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反过来亦促进植物学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学和人才培养,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3-3-2 近五年来的教学研究成果

1、已获准立项的教研教改课题

起止年月

课题名称

项目来源

备注

2008-2009

《农业类高职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B/2008/05/038)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主持

2008-2009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研究》(D/2008/01/019)

江苏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第一

副主持

2、已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李慧《农田杂草识别教学方法初探》《生物学杂志》2004年第8期
李慧《招生并轨后关于农业中专教育改革的思考》《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李慧《高职教材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改革》《中国农业教育》2007年第1期
袁桂英《关于职业教育“宽进”引发的几点思考》《教育导刊》2002年第8期

3、主编、参编教材、教学辅助教材

李慧主编《植物组织培养》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李慧参编《植物与植物生理》 江苏科技出版社 2007

李慧参编《生物学基础》 江苏科技出版社 2006

李慧编著《常见杂草识别与防除》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袁桂英副主编《土壤肥料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4、在教学活动中的获奖情况

李慧  2003年度  骨干教师
2004年度  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
2007年度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教师
2008年度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带头人
2008年度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2009年度  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

第四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论文评审二等奖

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8年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

第三届江苏职业教育创意论坛论文二等奖

江苏省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

第三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袁桂英  2007年度  市“十百千”人才培养计划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2008年度  校先进工作者

        2008年度  省创新大赛指导老师奖

史忠良  2007年度  市“十百千”人才培养计划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左文中  第二届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指导老师奖

5、指导学生创新成果

教师

姓名

学生姓名

项目或成果名称

获奖情况

获奖时间

袁桂英

徐立超

水培基质打孔器

省创新大赛三等奖

2008.09

袁桂英

 

节水净化器

省创新大赛三等奖

2009.09

左文中

吉亚杰

种子质量检测

全国二等奖

2009.06

3-3-3 近五年解决的问题

1、完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配套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材体系

5年内,根据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完善了植物学课程体系,开设了专业必修课程《植物学基础》,重点讲解植物形态解剖内容,而系统分类部分则根据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进行选修。

5年内,多次修订植物学及其相关课程的与专业特点、要求相一致的教学大纲,并建立了相应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考核体系。

建立了与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相适应的配套教材体系,选用了农业部规划教材《植物与植物生理》(中国农业出版社)。为了配合教学,我们自编了《实训指导》,、《植物学习题与解答》、《校园植物名录》和《常见杂草识别与防除》,开发使用了植物学教学课件。

2、实验仪器与教学设备更新,实行全程多媒体教学

5年来,专业教室、植物学实验室投入建设资金约50万元,新配或更新了实验所需的显微镜40台套,添置了多媒体教学系统3台套(包括电视机、投影设备和计算机系统等)及与植物材料的培养和处理有关的一系列辅助仪器设备等。新配置了1个标准植物学实验室,1个植物学实验准备室, 1个植物组培室等,实验室更为宽敞,实验条件大为改观。实验开出率100%,提高了教学质量,保障和促进了人才的培养。

全体植物学教师通力合作,制作完成了植物学CAI课件,并已用于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植物学教学不再是简单的黑板、粉笔和挂图,而是多出了许多幻灯片、投影片、CAI课件、电子图片、实物、演示模具等,这些手段的灵活运用,不仅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快速方便有效地传授丰富的知识,而且通过动画显示,系统地连贯地反映出植物的相关结构、器官的发育形成过程,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使学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逼真。教师自主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实行全程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逼真和直观,学生学得具体,兴趣浓,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更加有利于掌控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真正实现教学互动或交互式教学,体现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多加引导或指导的教学思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完善各类教学文件和教学档案

植物学教学档案资料齐全,并由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和归档。经多年的建设,我们完善了植物学及其相关课程的各类教学文件、教学档案(包括指导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考试考核标准、参考教材、教师日志、教学任务书、教学进度表等有关教学指导性文件)。周士杰老师负责管理仪器设备、实验材料、实验运行记录和实验教学卡片等相关资料。张左悦老师则对教研、教改活动进行记录、整理和归档、保管。

课程组的全部教师,定期召开教学经验交流会,教师每学年提交一篇教研教改经验总结论文,并收录存档。完善的教学文档,健全的课程管理制度,使得植物学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得以顺利开展、植物学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人才素质、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等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4、注重技能和素质的考试考核系统

课堂提问、课堂笔记、课内课外作业、课后的师生交流、专题讨论等逐一记录、评定成绩。

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考察学生对器具的使用与保养、实验技能的训练与掌握、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临时玻片或永久玻片标本,以及进行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压制、浸渍标本的选材与处理等分别考核、记载成绩。植物切片结构的观察,每找对一个得10分,根据各自的完成情况给出成绩。在植物分类学的实训考核中,通过解剖观察代表性植物、描述判断、利用工具书、检索表、查找出该植物所属科、属种,依其鉴定结果的正确程度进行评分。

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结构以及实验的基本技能的掌握则阶段测试来检查评定。

最后成绩采用100分计。理论考核60%,平时考核10%,实验考核30%。该考试(核)既反映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考核,也反映出对教师在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教学效果的考核。

3-4

师资

培养

近五年师资培养情况(包括职教理论水平、专业技术水平提高,教学能力、

职业能力培养等)

1、新老结对,发扬“传帮带”

指定经验丰富的副教授或高级职称作为指导老导师,进行传帮带,详细制订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定时检查落实情况,并规定新教师必须全程跟踪指导听课一轮以上。新教师上讲台之前必须进行试讲,老教师对新上课的青年教师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答疑辅导、考试、指导学生实习等各个环节进行具体指导。

2、集体备课,定期开展教研教改活动

为了更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我们每学期均进行几次集体备课,将植物学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等内容反复明确,探讨讲授方法、技巧等。对教学中疑点和难点进行分析、破解,使青年教师很快适应并较好地胜任教学。利用教研活动时间举行教研教改活动,针对阶段教学过程中问题,或是教材中某些讲述不明确的问题,或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难以有正确答案的问题,开展教学讨论,集思广益。对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教师们常设计小实验进行研究探讨,直至弄懂。

3、听课互评,课堂现场指导

    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学,提高师资素质和教学水平,我们定期进行教师间的相互听课互评活动,交流教学经验和体会,协助年轻教师组织课堂、指导年青教师把握课堂节奏、适时教学互动等。使年轻教师学有方向、做有标准,目标明确,成长就快。

4、共同准备实验、指导实验实习

    如何指导实验教学,很有学问,也很有弹性。指导教师均能陪同年轻教师一同准备实验,言传身教,指导、督促年轻教师踏踏实实地备好实验课、筹划实验内容,弄清实验涉及的每一个知识点,更加充满信心地指导学生。

5、鼓励在职攻读学位 提高职称层次

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深造,近5年来,4人取得硕士学业,2人在职攻读。

5年来,共培养副教授2人,高级讲师1人,青年骨干教师2人。

6、参加知名大学的课程进修 申报和参与各种科研活动

近年来,我们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主讲教师继续深造、参加各种培训进修及学术活动,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习其它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1人在国内访问学者1人,2人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各类科研课题,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中不断发展问题,促进了科研活动的开展。科研活动的进行也促进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4.课程设置

4-1课程性质与作用

植物学是研究植物形态结构特点,生命活动规律和植物应用的科学。植物学是大农学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从不同层次研究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从而揭示植物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植物学课程内容基础广泛、内容广博,代表了植物学最新的发展方向和动态,是学生全面认识植物科学、学好各相关专业知识和开拓相关领域研究的重要基础。

4-2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植物学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是: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体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理念,为创新型人才成长准备必要的条件。

5.教学内容

5-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植物形态解剖部分要求学生在学习后,认识被子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营养器官、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特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理解被子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环境间的统一性。具有从事植物学相关学科领域工作的基础和技能(如掌握显微镜的操作和使用和不同植物切片制作的基本技术与方法等)。

植物系统分类部分要求学生懂得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理解植物界不同类群间

的特征和联系。能识别常见植物的科属种、特征、分布和利用;会使用检索表;会植物标本的一般制作技术和野外植物调查的方法,并能够开展野外植物资源调查和资料分析、报告写作等。

5-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植物学课程共40学时,实训3天,分配如下:

绪论 ………………………………………………………………………………  1学时

植物细胞和组织…………………………………………………………………… 15学时        植物的营养器官……………………………………………………………………  6学时 

植物的繁殖器官…………………………………………………………………… 8学时

植物的分类基础………………………………………………………………………4学时

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科简介 ……………………………………………………………6学时

5-3 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40学时中理论课20学时,采有多媒体课件,辅之以挂图、模型及实物;现场教学2学时;实验教学20学时。

植物学实验项目名称与学时安排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分配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分配

1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2

6

根的解剖结构观察

2

2

植物细胞结构的观察

2

7

茎的解剖结构观察

2

3

质体和淀粉粒的观察

2

8

叶的解剖结构观察

2

4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

2

9

花药和子房结构的观察

2

5

植物组织类型的观察

2

10

花、果实与种子的结构观察

2

植物学实训项目名称与学时安排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分配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分配

1

木本植物的识别

6

3

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6

2

草本植物的识别察

6

 

 

 

 

6.教学方法与手段

6-1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学生参与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学习效果不理想。我们经过积极的探索,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提倡以教师的启发引导为主线,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积极利用自学、课堂讨论、实验观察、课外实习、兴趣小组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多动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能力、智力、学习动力、创新精神也得到了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相应得到提高。

2、变单向式课堂为互动式课堂

填鸭式教学,学生普感压抑,学习劲头不高。针对植物学教学对象多是一年级新生,且新生好表现、求认同的特点,教学中多激励、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发展智力、开拓想象力。譬如,利用电视示教系统鼓励学生到前台讲解电视屏幕或投影屏幕中显示的结构画面,给予较多的赞许;在课外实习、兴趣小组等教学环节中,教师常以一个孩子王的角色参与,根据现场情景和课程要求,挖掘一些快乐因素,从而寓教于乐。这样教出的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创新性强。

3、变单调性教学为多手段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基本摆脱了传统的黑板—粉笔—挂图的单调性的教学模式,都能积极编撰和更新教案,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制作教具、模型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并能部分或全程应用于教学。到目前为止,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课程占总课程的100%。编辑制作的CAI课件,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了提炼、图表化、充实了植物的新概念、新理论,国内外植物学发展的新动态,研究的新热点以及大量的彩色图片、动画和电影片段的应用。不仅精选优化和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较好地体现了各门课程的基础性或专业性、先进性和前沿性。不仅强化了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教学,而且加强了基本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演示和训练,使教学过程更为形象、生动、直观,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更加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用挂图、腊叶标本、新鲜材料、浸泡标本、保鲜标本等实验材料,让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腊叶标本、浸泡标本、保鲜标本可作新鲜材料不足时的补充,增强直观效果;新鲜材料、浸泡标本是作为学生动手进行细致观察的材料,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4、作业形式多样、促进和指导学生学习

适时布置多样性的作业,帮助复习和巩固对植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了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其形式主要是:

在理论课上,即时提问回答问题,根据正确性程度给分,这样每节课可提问3-5人,促进学生注意力和思维保持与教师同步;对于可以自学的内容,先布置思考题,让学生课后准备,课堂上进行5-10分钟的小组自由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举1-2人上台进行互动交流,同组的其他同学随时做补充。这样的形式,学生认为:轻松、活泼、都想参与;主动性强,收获大。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供了可能。每一知识单元都布置课后思考题,要求学生解答在专用的练习册上,教师定期随机抽查一部分同学的作业并进行评比,有助于集中学生听课注意精力,鼓励先进,带动后进对,也促进了学生的自觉学习。

在实验课上,每次均有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课堂作业即实验报告在交给老师前,必须先通过教师的核查才能上交,如发现马虎了事者则指导其认真重做,确保了每次作业的规范和正确率,保证了实验教学的质量。课后作业通常是比较综合的问题,对正确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有帮助,有助于促进学生复习和知识的内化。

教学实训时,除要求学生完成50份标本的采集和40种植物的鉴定外,还要求每位学生在实训结束后,写出详细的实习报告。并用笔试、口试及解剖比较等考试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同时参照实习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出勤率、学习态度和每次实习内容的完成情况综合评分,保证实验实习课的教学质量。

6-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比较法教学

针对本课程特点,借助实物、挂图、模型、标本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便于学生建立清晰、明确的概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由静变动、变抽象为直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从单、双子叶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两条线,对全部植物的形态结构知识,进行层层解剖、比较分析,归纳其异同点,以便于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利于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2、启导式教学

经过积极的探索,在原有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的基础上,采用了启发式、引导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启发引导为主线,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积极利用自学、课堂讨论、实验观察、课外实习、兴趣小组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多动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而且学生的智力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养,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

3、激励式教学

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针对一年级新生求知欲强和好表现、求认同的特点,鼓励学生利用采集有关实验材料或利用已学的理论知识讲解显微镜下的解剖结构特点,并给予充分肯定和点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4、形象化教学

制作使用植物学教学(PowerPoint)课件,使教学过程更为形象、生动,教学内容更为精炼;全部更换了教学用显微镜和体视镜,使学生实验观察更加清晰直观,使教学更生动,师生互动更方便。

6-3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为了体现教学的知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在探索研究教学方法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努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所授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全都实现多媒体教学。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到更加丰富多样的植物学及其相关知识,一些抽象的描述被具体结构演示和直观形象的教学所替代,使学生一目了然,避免了教师费力而抽象的描述。或借助于投影互动教学示教系统,让学生上台演示、观察、讲解,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不仅节省了学时,丰富和活跃了课堂教学,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参与式、讨论式教学得以进行,真正体现了师生教学互动、双向教学或互动教学的现代教学理念,受到学生的欢迎。

6-4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

1、网络课件的开发和使用方便学生随时学习

利用校园网络系统条件,我们将研制植物学网络课件和多种版本的电子演示文稿、动画视频,全部植物学课程实现全程多媒体教学或可在网上教学。学生课后可以直接上网浏览阅读、预习与复习,还可以通过网上联结,进入国内外相关的植物学或植物科学专业网站,查阅资料,阅读课件,或通过师生交流窗口,直接向教师提问,教师可以随时登录网站,回答学生的疑问。从而突破教学的时空限制,方便学生的自学、复习与知识的理解掌握。

2、实验教学开放自选课系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借助校园网络系统建立 “植物学实验开放选课系统”,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选择实验内容与材料、选择实验时间与方法,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3、校园网使学习突破时空限制

学校网络教学硬件条件完善,设有2个网络教室、1个网络图书馆,使教学软件资源能充分适应教学的需要,学生可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和交流。

4、免费电子邮箱为师生交流再添路径

设立师生交流的“植物学e-mail邮箱”,师生可通过邮件来提问、答疑和交流。

 

 

 

 

 

 

 

7.实践条件

7-1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

校园内有观赏树木42个科、90多个种属,加上众多的绿化景观,使得整个校园成了天然的植物标本园,是植物学实践教学不可多得的场所。为使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更紧密,园艺专业班级还承接了校园绿化养护任务,通过浇灌、除草、修剪、培土、施肥、病虫害防治和绿化等过程的操作,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另外,根据教学需要,建设了以实践教学为主要目的的组培中心、草坪园艺生产中心、花卉基地、蔬菜生产基地等校内实验实训基地。

7-2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校外实训基地包括两类:一是通过科技服务成为长期合作伙伴供学生集中进行教学实习的基地,如淮安神州园林绿化公司、淮安市李龙食品有限公司等;二是学校利用与用人单位合作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机会与他们建立联系并长期保持接触,最终成为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基地,如淮安农业科学研究院、农友种苗(中国)有限公司、宿迁信联花卉公司、连云港振兴恒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

 

 

 

 

 

 

 

 

 

 

 

 

 

 

 

 

 

 

 

8.特色与创新

8-1 本课程的特色与创新点

1、根据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植物生产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密切联系生产实践,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采用实物、模型、幻灯和电视录像等多种教学手段,突出该课程直观教学的特点;

3、坚持野外教学实习,坚持把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在大自然中认识植物界;

4、考核方式灵活多样,客观科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2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比较

本课程在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及教学科研及服务地方经济方面都取得一定成绩,同行内处于领先水平。

在队伍建设方面:有2名硕士,1名教师攻读在职硕士研究生即将毕业。1名副教授,1名高级讲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

在科学研究方面:近几年申报各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编写教材、教参5部。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加快了植物学实验室建设步伐,建起了显微实验室。

在教材建设方面:针对植物学教材陈旧的现实,组织教师编写了适用的植物学校本教材(2009年完成),加上原来编写的植物学实验、实习教材,植物学学习指导书,完成了植物学学科有关教学资料的建设工作。

在教学及教学科研方面:植物学是农林、生物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任务重,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本学科教师集体备课,互帮互学,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植物学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多名教师被授予学校教学优秀奖,1项教学成果获全国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植物学课件获学校多媒体课件三等奖。

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植物学是与本地经济联系非常密切的一门学科,本学科教师在良种繁育、作物病虫防治、绿色产品生产及农产品深加工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对农民的指导,有关新闻单位经常报道。

综合以上个因素,本课程与国内同类学校课程相比,处于领先水平。

 

8-3本课程改进的方向与途径

1、使该课程成为教学内容丰富、知识新颖、画面生动、图片精美,适合远程教学和自学的《植物学》网络课程;

2、应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植物学教学手段、方式和内容改革;

3、加强植物学实验室建设,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

4、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9.课程建设规划

9-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课程的建设目标:根据本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关于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意见》中的相关要求,经过五年的建设,将植物学课程建设成为面向现代化、适应现代农业、园艺及生命科学相关人才培养需要的、具有立体化教材体系、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教师队伍、实验条件较好、在同行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植物学课程。力争各项指标均达到合格标准,大部分指标达到A级标准,并形成自身的鲜明特色,为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程建设步骤

 

主 要 任 

负 责 人

2009.09-2010.01

 

1、  制定课程建设期间各项工作计划;

2、  制定课程标准;

3、  修订《植物学实验指导书》;

4、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5、  科研项目申报;

6、  实验室仪器设备购置计划。

李慧

史忠良、张左悦

左文中

袁桂英

袁桂英、左文中

周士杰

2010.02-2010.07

 

1、  制作《植物学》理论教学多媒体课件;

2、  制作《植物学》实践教学多媒体课件;

3、  《植物学》参考资料汇编;

4、  植物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案;

5、  教研项目申报。

李慧

张左悦

袁桂英、周士杰

史忠良

左文中

2010.09-2011.01

 

1、更新理论课和实验、实训课教案;

2、教学效果评价;

3、科研项目申报。

李慧、张左悦

左文中、史忠良

袁桂英、周士杰

2011.02-2011.09

 

1、  整理所有教学资料;

2、  优化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

3、  教研项目申报;

4、  撰写植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验收评估。

张左悦

史忠良、周士杰

左文中、袁桂英

李慧

9-2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内容

授课录像上网时间

内容

授课录像上网时间

理论教学

2010年12月

实践教学

2011年12月

9-3 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网上资源名称列表)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

1

申报表

4

教案

7

实验教材

10

校园植物识别

2

课程介绍

5

课件

8

参考文献

 

 

3

课程标准

6

习题

9

试卷及参考答案

 

 

9-4学生学习评价及参考答案链接(仅供专家评审期间参阅)

 

 

 

 

 

 

 

 

 

 

 

10.其他说明

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1)教学经费不足影响实践教学环节。由于教学经费不足,学生的野外实习没有得到保证,没有开展野外实习。

2)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尽管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及教学研究会,但总体校际间交流不够,相互间的教学经验交流借鉴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