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试点专题(饲料质检与配方)
2-2-1教学模式改革各项管理制度

其他材料

【文章来源:】 【作者:xmsy1】 【发布时间:2021-05-25】 【点击量: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课程改革方案

 

淮生高行〔2007〕85号

 

各系部室:

为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苏教职〔2005〕32号),根据《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推进课程改革工作的意见》(苏联院〔2007〕5号)和《淮安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现就推进课程改革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推进课程改革工作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不断深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改革,完善课程管理与评价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

课程改革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课程改革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确处理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之间的关系,努力促进学生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加强课程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课程设置的相对稳定性的关系,力求使课程改革既能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成长特点,又能满足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

(三)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贯穿于课程改革的全过程,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的课程内容和学分,保证学生能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专门技能。建立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的职业能力培养、培训与考核体系,实行“双证”融通。

(四)坚持课程整体优化,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

课程改革必须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发挥职业教育的课程优势,系统设计、整体优化、统筹安排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积极推进课程综合化,大力开发项目课程,更加突出专业课程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努力实现课程功能取向与人才培养目标取向一致性。

(五)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课程改革必须依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办学实际,逐步增加选修课程的比重,并在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上具有一定的弹性,努力形成灵活、开放、多样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体制,不断适应就业市场变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发挥学校特长,办出自身特色。

二、目标和任务

力争通过3年的改革实践,努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以模块化课程为主体的体现职业教育办学优势的课程体系,基本形成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评价与管理制度比较完善,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办学特色更加鲜明。2007年9月前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2007年底前完成主干(核心)专业课程标准制订工作。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10名和一批课程改革骨干教师,重点开发一批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校本教材。

推进课程改革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制订并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开展市场调研。对行业企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进行市场调研是编制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各系要组织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开展市场调研,对专业所对应行业企业发展的社会背景、行业背景、人才需求现状、企业技术及装备现状、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等进行研究分析,准确把握与专业相关的技术领域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准确把握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及任职要求,针对专业发展实际,提出专业人才培养建议,并形成翔实的专业调研报告。

2.开展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根据专业调研报告所确定的职业岗位(群)及工作任务,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组织行业企业的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通过职业分析合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规格要求,通过教学分析合理确定专业所必备的关键知识、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形成课程开发基础。

3.编制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确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整体优化课程结构,统筹安排课程内容,科学编排教学进程,合理确定课程的基本要求。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注意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统筹安排课程,并注意在低年级合理安排一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高年级合理安排一定的文化课程,形成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实训)课程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职业教育课程特色,学生顶岗实习一般安排一年,课程时间分配及具体安排可参照《关于制订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若干意见》(苏联院〔2005〕2号)。各系要将经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时报送教学科研处,学校将组织专家对各系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4.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各系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就业市场需求变化,不断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适时组织修订,以保持人才培养方案与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同步发展。

(二)研究制订专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也是课程实施、评价与管理的重要文件,制订专业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专业主干(核心)课程,组织专业教师进行调研分析,深入研究课程所涉及的职业岗位现状和相应工作任务的基本要求,认真分析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制订课程标准的建议。

2.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参照相关的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标准,结合调研分析,科学确定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性质,明确课程所需要达到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等教学的基本要求,并按照课程标准编写要求起草课程标准(草案)。

3.召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对课程标准(草案)进行审定。

4.根据课程标准组织实施教学,并及时总结积累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适时组织修改完善课程标准。

(三)改革课程内容

改革课程内容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课程内容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礼仪等内容有机地融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需求统一外,还应当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特征和专业特点相统一,真正做到全员、全面和全过程育人,重视渗透性、实践性和体验性等教育方式的运用。

2.文化课程改革。文化基础课程定位在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为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语文课程改革将从应用文写作、口语交际、常用词语正确书写、普通话等多个方面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数学课程改革将编写分层教学目标,建立公共基础模块、提高模块和选学模块。英语课程改革将基于学生学习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突出口语交际和专业英语的改革,进行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

3.专业课程改革。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为目标,以强化应用为重点,以推进项目课程开发为主要途径,改变 “难、繁、旧、偏”等状况,增加与就业岗位直接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相一致,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

4.重视选修课程。提高选修课程的比重,扩大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是坚持以生为本、落实学习者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是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的必然要求。各系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组织教师积极开发传承历史文化、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的校本特色课程,以满足学生提高科学精神、人文素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创业素质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建设一批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专业课教材,是形成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迫切需要。各系要组织专业教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按照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工作程序或工作项目,编写与职业岗位实际相一致的校本教材。

6.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各系要在教学与实验、实训场所营造与行业企业生产环境、工作情景相近、具有浓郁企业文化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意识、职业观念,塑造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

(四)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1.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推行订单式培养,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强化实验、实习、实训三个关键环节,推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目标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坚持“做中学”,寓教于乐,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质疑、探究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知识传授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职业能力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2.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课程资源,构建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平台,扩大优质教学资源和信息网络资源的利用,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成长建立更为宽广的发展平台。

(五)建立并完善课程评价制度

1.建立和完善课程评价制度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课程评价要体现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突出课程评价的教育功能,改革单一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课程评价方式,实行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渠道多途径,形成以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并举,校内评价与用人单位评价相结合,并与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衔接的课程评价制度。

2.建立和完善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课程评价制度。突出德育为先、素质领先、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化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爱岗敬业教育和劳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考核;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与考核,构建科学的具有职业导向性的课程评价制度。

3.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课程评价制度。倡导为人师表、敬业爱生、德高为师的师德,树立诲人不倦、知行合一、学高为范的教风;实行由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把教师课程实施与开发水平作为教师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教师的课程评价,促进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六)加强课程管理

1.加强课程管理体系建设。突出课程管理在教学管理中的核心地位,逐步完善校系(部)两级管理、以系(部)为主的课程管理组织体制,并配备精干、高效、得力的教学管理人员,明确管理职能,落实管理责任,提高管理绩效。

2.完善课程管理制度。通过建立课程实施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完善课程开发、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和教材管理等规章制度,形成课程实施的监控、评估、信息采集与反馈的运行机制。各系要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及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研究制订和完善所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主干专业课程标准,每学期要对教师课程实施质量进行考核,促进课程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3.积极推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建立适应学分制管理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4.加强教材管理。德育课和文化课的教材选用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专业课教材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本行业、本地区和专业实际,优先使用课程综合化教材或模块化的项目课程教材。

三、推进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管理全校课程改革工作,研究制订全校课程改革工作计划、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全校课程改革中有关重大事项,并定期组织专家对各系、各专业课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指导。

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如下:
  组长:张希成

副组长:孙  杰

成员:刘  江 何东洋 程  凌任淑年 田明成 朱崇志

杜盛强 叶贵友   周  霆

各系部要加强课程改革工作,成立课程改革工作小组,研究制订推进本系部课程改革工作计划,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要研究制订推进课程改革政策措施,将课程改革工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内容,并与职称晋升、评优等挂钩,对在课程改革中做出显著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形成推进课程改革的激励机制,从而推动全校课程改革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二)增加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按工作需要划拨专项经费。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职业岗位调研、职业工作分析、课程分析、课程开发、课程计划制订、教材开发、召开研讨会、工作会议和学习考察活动等。

更新教师课程理念,提升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是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各系要把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切入点,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要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顶岗实践,并作为评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必备条件,促进专业教师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还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力求实践技能课程与行业企业生产技术同步。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各系部要有计划地推荐教师参与国家和省组织的有关课程改革的培训活动,创造条件把专业骨干教师送到国外培训,充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与实践经验。同时,还要通过开设专家讲座、组织专题研讨、开展项目研究等,加强校本培训,不断增强教师课程改革意识,全面提高教师推进课程改革的能力。学校将重点选拔一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训,培养课程改革中坚力量。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推进课程改革、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政策机遇,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建设与行业企业生产技术同步、具有仿真氛围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实验、实训基地,满足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需要。要积极探索校办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通过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顶岗实习管理,使顶岗实习真正成为学生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同时,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虚拟实验室、虚拟工艺流程、虚拟实训车间、虚拟实习工厂等,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仿真性”的实验、实习、实训。

(四)加强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推进课程改革研究是当前学校教学科研的中心工作,各系部要制订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研究的政策措施,不断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研究的热情,形成推动课程改革研究的激励机制,营造课程改革研究的浓厚氛围。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实验研究、行动研究相结合,紧紧围绕课程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高、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紧密结合实际,突出课程改革研究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效性。学校通过设立课程改革研究专项经费,确定若干专题研究项目,组织和发动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改革的专门研究,力争每年都能取得课程改革研究的新成果。通过推进课程改革的研究,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彰显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

(五)课程改革工作进度安排
  ㈠职业调研、工作分析阶段:

2006年11月-2007年3月
   ㈡课程分析、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制订阶段:
  2007年4月-2007年12月
  ㈢课程教材编写阶段:
  2008年1月-2009年1月
  各系要认真制订详细的课程改革工作计划并及时报送到教学科研处。学校将根据工作进程,安排召开课程开发工作研讨会,及时总结经验,加强课程改革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学校将组织专家对课程计划、课程开发的成果进行评审,对优秀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

各系要加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工作的沟通与衔接,实现资源共享,形成研究及其成果推广的合作机制。至2010年,全校实现向新课程体系的平稳过渡。

 

二〇〇七年十月二十三日

 

 

 

上一条:无

下一条:校企合作经验介绍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