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欢迎您!

校园文化

江伟:敞开与隐私的界限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3-20】 【点击量:432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民众心态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网络平台为个体提供了言论表达的渠道。得到民主机会的个体,借助智能手机的普及,在网络上快速展示自我工作、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发表自己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看法。微博、朋友圈等成了个体敞开自我世界的平台。

最近,被誉为“吹哨人”的李文亮医生去世。大家纷纷在微博、朋友圈表达哀思,发表看法,成为敞开讨论的网络现象之一。我们从这些现象中思考,面对喧嚣,该如何理性对待,如何处理好敞开与隐私之间的关系。崔卫平老师在《敞开与隐私》一文中阐述了两者之间的边界,论述了在公共空间中如何表达自我。

敞开与隐私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在非网络时代,个体想在公共空间对他人敞开世界,平台有限;他人想在公共空间获取别人信息,所得寥寥。这种情况下,敞开与隐私的边界似乎很好把握。但在网络时代,人人都有平台,人人都有机会向他人敞开自己,人人也有机会获取他人更多的信息。这个时候敞开与隐私的界限显得比较难以把控。他人的接受反馈就会各有不同。公共空间的自我与他人,表达与接受需要我们静心深思,营造良好的公共空间人际关系。

目前,我们在公共空间能看到个体敞开哪些内容呢?个体对社会重大事件的看法、观点;个体对社会问题的建言献策;个体的生活、工作、学习、休闲;商品的推介等等。仔细分析,个体在公共空间的敞开大概有以下几种原因:作为社会人的积极参与,这是民主发展的体现,普通民众参与社会发展的过程;开放共享的心态,共享自己自然、平常的状态,记录日常生活的正常轨迹,留下“今生今世的证据”;渴望被关注的心理需求,希望得到外界的关注,最好能附上几句赞扬、羡慕的评论,渴望外界的关注能弥补自己心理上的缺失;个体的自我炫耀,高倍的滤镜和美颜,炫耀新奇、立异、富贵、特权的一面,满足自我空虚无聊的精神世界;利用公共空间推荐商品,实现经济价值等等。

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但作为社会人,我们公共空间敞开的内容要“真、善、美”,不虚假,不媚俗。隐私是敞开的底线。我们处在一个言论自由的环境,保护好各自的隐私,也要让各自的敞开不打扰他人。自我与他人,表达与接受之间需要留白。公共空间人际关系同样也需要现实中的那种自然、舒适,就让我们在崔老师《敞开与隐私》的指引下,做一个坦诚的人,守着“世外桃源”的底线,在公共空间“喧哗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