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欢迎您!
学校要闻

【产业引领 强村富民——“头雁先锋”系列报道(一)】 “粮”心守护粮“芯”——乔林中:二十四载守护“粮心”,门外汉变成土专家

【文章来源:成人教育处】 【作者:侯可;图片:陶宇奇;编辑:李政;审核:禹立馨】 【发布时间:2024-06-30】 【点击量:687】

“这个品种穗子比较大,一个是排粒比较紧,对不对?像这个麦子在我们涟水这边产量就表现非常好的……”眼前给农户讲述苗种种植情况颇有专家风范的正是涟水县常盈桥稻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乔林中,然而,24年前,乔林中还是一位满怀豪情壮志,辞去工作回村创业的农业小白。

乔林中回忆道:“因为我来自农村,感觉在农村也能闯出一番天地,就是这种感觉。”然而,农业生产经营不能仅凭热情,还要懂技术,善经营。彼时的乔林中因不懂农业技术,事业发展遇到瓶颈,一度陷入迷茫。为了突破困境,他报名参加了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等专业院校组织的培训班。在与专家交流的过程中,他找到了未来的发展道路——“绿色生态 低碳环保”种植模式。

乔林中表示:“人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作为我们种田大户来讲,不单单要保证基本的粮食安全,还要通过化肥、农药减量等种植技术达到绿色食品的标准,让消费者了解从种植源头到货架售卖的全产业链生态。这一块我们谋划的更早一些。”

找到发展方向的乔林中成为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的先行者。他率先引入优良食味新品种“南粳66”,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万亩,示范应用植物营养餐,创建无化肥、零农残绿色种植示范基地300亩。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使得稻麦每亩增产60公斤,增收约138元。他还将自己的先进种植经验无私地分享给周边农户,带领大家共同发展。

涟水县陈师街道农户施嘉香说:“学到了不少的农业知识,我们家有6亩田,以前能收500斤一亩,800斤一亩就不简单了,现在都是1000斤一亩以上。”

如今,乔林中创立的涟水县常盈桥稻麦种植专业合作社尝鲜智慧农业,应用无人植保机、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新装备、新系统,用“现代化农耕生活”展现了农民从过去的“靠天吃饭,自给自足”到“科技驱动农业”的蜕变。

乔林中说:“下一步,我们想通过自己的试验、示范推广这个品种,让更多的农户增产,通过智慧农业的运用,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积极与下游商家、企业签订订单协议,带领农户共同发展。”

“土地是庄稼人的信仰。”这是乔林中的座右铭。24年来,他秉持着种好粮的初心,扎根田间,潜心钻研。从一名农业“门外汉”,到累计生产水稻1628万公斤、小麦1439万公斤的种田大户,乔林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信仰的力量。

乡村振兴,任重道远。乡野沃土,需要一代又一代有情怀、有担当的农民接续奋斗。乔林中的故事,是对信仰和奉献的生动诠释,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愿更多的“乔林中”们,为我们的大地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