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是我省水稻上重要的种传病害,尤其水稻恶苗病近年来呈快速上升态势,特别是机插稻田和旱育移(抛)栽稻田发病较重,重病田病株率超过35%,严重影响水稻安全生产。水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发病后难以用药控制,药剂拌种、浸种既能杀灭水稻种子上的病菌,又能有效减轻土壤中病残体所带病菌进行再侵染,是控制种传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各地要高度重视水稻种子处理工作,努力控制两病危害,为培育水稻壮苗打好基础。
一、精选稻种,确保高感品种种子处理全覆盖
选用无病健壮种子晒2~3天,并进行风选,减少菌源,增加种子活力,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因地制宜选用优质抗病良种。上年恶苗病重发区,要确保武运粳27号、武运粳23号、武运粳24号、镇稻14号、南粳44、南粳40、盐糯12、武香粳14号、扬粳4227等易感品种种子药剂处理全覆盖;上年干尖线虫病重发区,要确保镇稻18号、南粳5055等易感品种种子药剂处理全覆盖。
二、坚持“药种调优、方法调优”的药剂处理策略
1.调整药种 由于咪鲜胺在我省用于水稻种子处理的时间已超过10年,据相关部门检测,部分地区恶苗病病菌对咪鲜胺产生抗药性的菌株频率高达50%~85%,这些地区可以选用氰烯菌酯、咯菌腈、杀螟·乙蒜素等药拌种或浸种。
2.正确开展药剂处理 防治水稻恶苗病,可选用氰烯菌酯、咯菌腈、精甲霜灵、甲霜灵、杀螟·乙蒜素、咪鲜·杀螟丹等药浸种或拌种。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病,可选用杀螟丹及其混配剂浸种。水稻恶苗病与干尖线虫混发区,可选用杀螟·乙蒜素、咪鲜·杀螟丹等药浸种或拌种。灰飞虱、稻蓟马发生较重的地区,可加吡虫啉、噻虫嗪等药处理种子。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等细菌性病害重发区,可用三氯异氰尿酸浸种。如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2000~3000倍液,或16%咪鲜·杀螟丹可湿性粉剂400~700倍液,或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浸种;或者用62.5克/升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毫升加水150~200毫升包衣稻种4~5公斤。
3.注意药剂处理质量 确保种子处理的药液浓度,不可盲目加大或降低浓度。浸种时间要保证在48~60小时,浸后不淘洗,直接播种或催芽播种。注意浸匀浸透,浸种时药液要淹没稻种。袋装化浸种时稻种装满三分之二袋,确保翻袋时种子吸足水后均匀受药,并时常翻动种子,提高浸种效果。机插稻分批浸种时切忌废液再利用,以防药液浓度下降和病菌污染降低防效。适当降低塑盘育苗期间温度,催芽时禁用稻草垫底或覆盖,以防稻草带菌再侵染,或避免高温催芽和催长芽。药液浸过的种子不可食用或作饲料,残留药液不能倒在桑园、鱼塘以及蚕室旁,以免鱼类、鸟类和家蚕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