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评价
一、特色
1.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全面贯穿学习—实践,训练—应用的教学路线。通过学习和多方位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具备从事植物研究工作的一般能力和从园艺生产、园林绿化的基本技能。
2.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特色。采用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建立习题库和试卷库;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主要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具有一套完整的技能考核方案;课程资源上网共享。
3.呈现地区教育特色。突出地域优势,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展教学,增强了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更好地为当地经济服务
二、创新
1.教学内容上,突出地域优势,依托百年老校——园林式单位、江苏第四届园艺博览会举办点——钵池山公园、江苏省自然保护区——铁山寺公园等展开教学。教学中以被子植物为铺垫,以识别常见观赏植物、景观植物、杂草作为技能学习和考核重要内容,激发学生去认识植物、研究植物,学以致用。
2.教学方法上,打破常规理论课、实验课之分,以4学时为单位,完成一个教学任务,边学边做,借理论引导实验、实验巩固理论。改革考核方式,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有机结合,客观、公正评价学生的综合成绩。实施技能考核能够有效转变学生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技能的倾向,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训练,熟练掌握基本技能,进一步改善高分低能的状况。在成绩评定上规定,凡技能考核不及格的学生,判该门课程不及格。目前《植物基础》课程已具备一套科学性强、应用性强、操作性强、充分体现能力培养的技能考核方案并已实施。通过技能考核,园艺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显著提高。
3.培养目标上 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力,拓宽学生就业途径。学好《植物基础》,学生不仅可以在园艺行业中大展身手,也可从事旅游、景区服务工作。
三、水平
本课程在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及教学科研及服务地方经济方面都取得一定成绩,同行内处于领先水平。
在队伍建设方面:有2名硕士,3名教师攻读在职硕士研究生即将毕业。2名副教授,1名高级农艺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
在科学研究方面:近几年申报各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编写教材、教参5部。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加快了植物基础实验室建设步伐,建起了显微实验室。
在教材建设方面:针对《植物基础》教材陈旧的现实,组织教师编写了适用的《植物基础》校本教材(2009年完成),加上原来编写的植物基础实验、实习教材,植物基础学习指导书,完成了《植物基础》有关教学资料的建设工作。
在教学及教学科研方面:植物学是农林、生物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任务重,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本学科教师集体备课,互帮互学,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植物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多名教师被授予学校教学优秀奖,1项教学成果获全国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2件教学课件获淮安市多媒体课件奖。
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植物与本地经济联系非常密切,本课程教师在良种繁育、作物病虫防治、绿色产品生产及农产品深加工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对农民的指导,有关新闻单位经常报道。
四、不足
1.对教学内容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更加适应当前市场、企业和公司职业岗位的需要。
2.多媒体课件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3. 《植物基础》教学网站内容需要不断充实、更新,使教学内容丰富、知识新颖、画面生动、图片精美,适合远程教学和自学。
4.加强对学生的课外辅导,在网上开展在线答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