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植物基础)
课程发展沿革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植物基础》主要研究植物形态结构特点、生命活动规律和植物的应用,是种植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全面认识植物、学好各相关专业知识和开拓相关领域研究的重要基础。

2008学年度之前,《植物与植物生理学》共120学时,6天实习,《植物学》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植物生理学》则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

2009年,《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农业气象》等课程整合为一门《植物生产环境》,而《植物基础》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单独开设,60学时、3天综合实训,进行时间为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

2010年,针对上一年课程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调整(分类识别的时候已是深秋或冬季,植物的形态特征不具有典型代表性),由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改为第二学期。

建设初期,原有教师3名,其中高级讲师1名(现已退休),讲师1名,助讲1名。学历:大学普通班1人,本科2人。建设以来,我们“内扶和外引”,不断改善教师结构,现有教师总人数7人,硕士学位(历)3人,本科学历100%。教授1人、副教授1人、高级农艺师1人,讲师2人,助理讲师2人。高、中、初级职称各占43%、29%、28%。教师队伍中,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生2人,在读1人;扬州大学硕士生在读2人。涉农专业占86%,其余占 14%。“双师型”教师6人,占总数的86%;“双师型”教师中,技师2人,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1人,高级工2人;兼职教师1人。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一支年富力强的教师群体,除了承担《植物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外,还承担了其他的专业基础或专业课(11门课程)的教学。

近3年来,专业教室、植物实验室新配或更新了实验所需的显微镜40台套,添置了多媒体教学系统(包括电视机、投影设备和计算机系统等)及与植物材料的培养和处理有关的一系列辅助仪器设备等。实验室更为宽敞,实验条件大为改观。实验开出率100%,提高了教学质量,保障和促进了人才的培养。

全体植物教师通力合作,制作完成了植物CAI课件,并已用于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植物教学不再是简单的黑板、粉笔和挂图,而是多出了许多幻灯片、投影片、CAI课件、电子图片、实物、演示模具等,这些手段的灵活运用,不仅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快速方便有效地传授丰富的知识,而且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本课程组教师还完成各级教学科研课题十多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教学成果奖多次,发表教科研论文30余篇,编写教材、教参5部。通过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后将在此基础上选育具有优良性状的药用植物、花卉植物、食用植物进行开发利用研究,进一步挖掘当地的名、优、特植物资源,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