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农业学校主编.2000.植物及植物生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陈坚. 2005.植物及生态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陈忠辉. 2001.植物与植物生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4]高信曾. 1991.植物学实验指导(形态解剖部分).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5]何凤仙.2000.植物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鞠浩荃等.1995.植物及植物生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7]李慧.2009.常见杂草识别及防除原色图谱.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8]李扬汉. 1985.植物学(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9]李扬汉.1988.植物学(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0]陆时万,徐祥生,沈敏健,吴国芳等.1992.植物学(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1]马炜梁.1998.高等植物及其多样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2]彭星元. 2006.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3]邱国金.2001.园林植物.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4]王清连. 2002.植物组织培养.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5]王三根. 2008.植物生理生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6]王枝荣.1990.中国农田杂草原色图谱.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7]吴国芳,冯志坚,马炜梁等.1992.植物学(第二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18]吴国宜.2001.植物生产与环境.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吴万春.1991.植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谢国文,姜益泉等.2003.植物学实验实习指导.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21]徐汉卿. 1995.植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2]杨悦.1997.植物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3]叶创兴,廖文波,戴水连等. 2000.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4]尹祖棠.1993.种子植物实验与实习.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