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基础》教学改革
教育的国际化、高新技术的应用、网络教育的发展等,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同样,也给植物基础教学带来了影响。《植物基础》是园艺技术专业一年级新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古老、内容广博、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传统的学科课程。随着其他新学科的涌现,势必给植物基础教学带来了挑战,学时缩短是一个必然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完整、教学目标的实现,植物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内扶外引,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与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密切相关。近五年来,我们把教师队伍的建设列为教学改革的核心,要求教师按照高等职业学校课程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以传授知识技能为基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以促进创新能力形成为目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全身心投入教学与教学改革工作。
建设初期,原有教师3名,其中高级讲师1名(现已退休),讲师1名,助讲1名。学历:大学普通班1人,本科2人。建设以来,通过“内扶和外引”,不断改善教师结构,培养硕士2人,在职攻读3人,晋升副教授2人。主讲教师将全部硕士化,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一支年富力强的教师群体,除了承担植物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外,还承担了其他的专业基础或专业课(11门课程)的教学。
植物基础课程负责人李慧,从事相关教学16年,基础扎实,教学认真、严谨、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后续课程教师及有关兄弟院校同行们的一致好评。曾多次获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主讲的课程有 《植物基础》、 《物生理》、《植物生产环境》等多门课程,主持植物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2008年评聘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带头人,2009年获全国农业类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先后2次在 “江苏省种植类专业新课程培训”中介绍植物学教学与改革的经验,受到了与会同行们的广泛好评,主编《常见杂草识别与防除原色图谱》,作为副主编编写出版《植物与植物生理》、《植物组织培养》等3部教材。主持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省“十一五”规划项目、市科技项目等7项,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
强化新教师导师制、集体备课制、听课制、学生评教制,确保授课质量。为新教师配备了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实行新老结队“传、帮、带”,指导年青教师备课、上课、课外辅导等;教研组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定期研讨教学中的有关重点、难点。不定期地开展相互听课、相互评教和师生互评活动,帮助教师发现并及时解决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年轻教师走向讲台前均受到相关能力的培训,如岗前培训、教案撰写和备课指导、教案检查、试讲及相互听课与研讨。教案书写规范、教学方法得当、重点难点明确、教学环节、教学节奏把握得当、基本技能指导到位,加之虚心学习老教师的丰富教学经验和教师间经常性教学研讨、切磋,使得植物学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明显提高,逐步成为青年骨干教师。
在教学之余,全体教师都能全身心投入植物学的教研教改活动中去,多数教师都有自己独立主持的校级以上的课题。教师潜心科学研究,使自身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大大地提高。
二、改革课程体系 适应人才培养要求
针对滚动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原有总学时为120学时的《植物与植物生理学》课程(内容涵盖植物形态解剖、植物生殖发育、植物系统进化、植物分类、植物生理等)调整为必修课《植物基础》(内容包括植物的形态解剖和分类),60学时,综合实训4天,并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标准和考核体系。
经改革和建设,植物基础教学已形成和实施了“三个课堂”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全面梳理植物基础知识,完善、充实、提高理论课、实验课教学(第一课堂),构建了“验证性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和探索性实验教学”3个植物基础教学平台,实验教学更加注重基本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加大第二课堂(户外实习、现场教学)内容、形式、考核目标等的细化、优化和基地的建设。编写了《植物基础习题集》、《植物基础试题库》、《校园植物名录》,在充分发挥校园植物多样性优势的基础上,建成了“钵池山公园”、“楚秀园”及“盱眙铁山寺”等野外教学和实习基地,极大地促进了植物基础课程的建设。
强化了第三课堂——兴趣小组活动的建设。学生自由选择植物方面的不同专题,如“农田植物多样性现状与成因分析”、“草坪植物中入侵植物的分布与危害探讨”、 “钵池山公园植物的多样性与观赏性的认识”等,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图书馆或直接上网查阅文献、田间或现场调查、收集整理资料,撰写论文并组织交流讨论;要求学生在课前培养、采集、观察和分析与教学相关的材料,鼓励和吸纳对植物学兴趣较浓的同学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为学习后续课程和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立足六个有利 制定课程标准
六个有利:(1)有利于体现本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层次性;(2)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多样性和精要性;(3)有利于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多元性和先进性;(4)有利于基本技能训练的规范性和可行性;(5)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6)有利于不同专业、不同志趣、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的全面教育和培养。
在对原《植物学》教学大纲进行多次(自2003至2009年)修订和完善的基础上,于2008年底形成了课改模式下的课程标准。该标准保留了原有大纲的精华,全面、系统、有层次地反映了植物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体系,理顺了与后续课程的关系,避免了课程间的重复,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实现了“四增四减”。更加突出了对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更适合农学类、园艺类各专业特点和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植物基础教学的规范性、先进性和高素质、强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加强教材建设 完善教材体系
《植物基础》是园艺技术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实践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学科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两大块。作为学科课程的专业基础课,如《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农业气象》等课程整合为一门《植物生产环境》,而《植物基础》作为一门学科课程,单独开设。各校原来使用的有关植物学、植物生理学部分选用的是《植物与植物生理》教材,而现有的《植物基础》教材一般选自高等学校《植物学》教材,理论内容偏深、实践内容偏少,显然不适合职业学校尤其是高职学生使用;且教材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内容陈旧、专业涵盖面窄、与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结合性较差,因此,我们有针对性地组编了《植物基础》校本教材。同时自编使用了《植物基础题集》、《校园植物名录》、《常见杂草的识别与防除》等教学辅助资料。从而形成了本课程较为完整的、符合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教材体系。
此外,研制了教学课件,并已应用于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调整课程结构 优化教学内容 实现“四增四减”
为了适应植物基础课程学时的减少、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和不同专业对植物基础课程内容教学的要求,我们将植物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调整为“丰富多彩的植物界”、“植物的细胞和组织”“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和“植物的系统与分类”四大模块。同时,对植物基础教学内容实现了“四增、四减”。
“四增”一是增加本课程科学研究的最新成就和动态。二是增加植物学发展简史及其重要的人物简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爱科学的热情。三是增加应用性知识,增加形象、直观的实物和结构的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四是增加实验原理和相关仪器设备使用技术等内容的讲述。
“四减”指的是:减去那些本已在中学学过的内容;减去与后续课程重复的内容;减去与本地生产、经济、环境关系不密切的内容或列为课外阅读内容;减去简单、易懂、直观性强的内容或直接指明让同学们自学。解决了“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保证和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师可以有目的的精讲、细讲关键性问题、重点难点问题,留出较多的时间去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创新能力。
六、规范化多媒体教学 分层次培养学生
通过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编制使用了《植物基础》多媒体教学课件,并不断更新,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精选优化教学内容,采取启发式、交流式,营造生动活泼、富有效果的教学氛围;教师精心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热情辅导答疑;规范教研活动,定期组织听课和教研活动,对年青教师实行导师制;针对校督导、系教学常规检查和学生评教的反馈意见,提出改进措施,期末总结本学期教学及考试情况,并对下次开课提出建议或改进方案。
实行“课堂教学、野外现场教学和实训以及课外兴趣小组”三个课堂并举,全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体植物基础课程组的教师均成为学生的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教师。
七、建立现代化的实验教学保障系统 强化实验和实践性教学
近3年内,植物基础教学实验室的装备和实验仪器的添置共投入50多万元,仪器设备更新率达60%以上,现有1套生物显微镜、 双目显微镜(40台套)、体视显微镜(40台套)、超净工作台5台套、植物恒温光照培养箱2台套等新型仪器设备,新建了组培楼和多媒体教室等。新的仪器设备的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教学的硬件设施,实验课程开出率100%。
为了强化实验教学,我们编写使用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的辅助教材,如《杂草识别原色图谱》、《植物分类讲义》及《植物形态解剖实验指导》等。
为了有利于教学,全体教师还利用节假日,采集各种植物标本增添到教学材料中,或是带领学生深入农田、校园、公园,完成植物分类调查和植物标本的制作,或制作干花或工艺画、叶脉书签等,或是老师提供条件,多加指导,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采集、培养等,大大地提高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此外,教研室教师亲手绘制或制作了相当多的挂图、切片、幻灯片,既满足了不同的教学要求、有利于教学,又为学校节省了教学经费。更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思想,显著强化了技能的训练。
注重课外实践,加强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原来植物分类实习以校园为主,通过不断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现已在淮安市区建立了钵池山公园、楚秀园、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等实习基地,为野外现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基本技能、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为了加强实验室的管理,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依据学校的有关规定,完备了一系列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如“实验室工作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损坏赔偿制度”、“实验安室全制度”、“危险药品管理办法”、“实验室卫生制度”、“实验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已实现制度化、正规化和标准化。多年来,植物基础实验室管理已形成了良好的传统,每次新生上课,教师都要专门为学生讲解显微镜或体视镜的使用、保养知识;每次实验课结束后,任课教师都要和学生一起打扫卫生,整理实验室,检查仪器设备完好率、存放到位性,实验药品归位与废旧物品的规范化处理。
八、改革考试考核体系 促进学生智、能的培养
为了全面地衡量学生对植物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了解情况,课程组改变了“一考定结果”的做法,根据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课堂笔记、作业、实验仪器的操作与保养、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掌握、临时玻片与永久玻片制作、综合实训录与资料整理、植物标本的野外采集与制作、科技小论文的写作、考试或考查等多个环节进行综合考核,来全面衡量一个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
在实验课内容的考核中,采用五级记分法,(综合实训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记载学生成绩,实验报告采用A、B、C、D、E记载,辅以相应的“+”或“-”表示分数值的高或低,即A+、A、A-、B+、B、B-、C)并设定,A= 90分、A-=85分、B+=80分、B =70分、B- =60分、C =60分以下等,最后各类成绩加权,得出的成绩或等级较有为有效而客观。
九、教学相长 科研教学互促进
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出发,完善了植物基础课程的各项教学文件和教学档案;在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及考核体系等方面所作的一系列改革和实践,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对植物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得较为牢靠,对植物科学发展动态、研究热点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事相关的课程论文的设计思路清晰;学生在后续的专业学习和毕业专题实习中,较多的人能用植物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
在植物基础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全体教师积极投身于教研教改和科研活动之中。近3年来,先后承担或参与研究课题12项,研究领域涉及植物基础、植物生理、农业生态、杂草、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保护等。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6篇。
科研工作的开展,将最新学科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对植物学科前沿的了解和认识,教学科研并驾齐驱,相互促进。在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在植物的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反过来亦促进植物基础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学和人才培养,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